动态新闻
武安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专场演出精彩上演
动态新闻     加入时间:2021/6/13 11:03:52   新闻来源:admin

 武安千年古县,万年文化,蕴藏着百项非遗珍宝。

今天我们一起相聚武安广场,了解武安非遗,享受精神大餐。

 

   2021年6月12日是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热烈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民共享非遗文化成果,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6月12日晚上,由武安市文广旅局主办,武安市文化馆承办的“同护文化遗产 共建和谐家园”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专场演出在武安广场精彩上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武安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世代在此生存繁衍的先民,为我们留下了丰厚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傩戏》《赛戏》是我们家乡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主持人 李淑梅

 

 武安傩戏《点鬼兵》   固义西大社

 

 武安平调《春蚕到死丝不断》 

 

 

刘密霞  刘苏霞等

 

 

     聚光灯下,锣鼓铿锵,古老神秘的武安傩戏《点鬼兵》惊艳亮相,开启了今夜文化遗产之旅。此次非遗专场演出精心选取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傩戏》共11个经典剧目。优美大气的武安平调,诙谐幽默的武安落子,祈福辟邪的武安傩戏在非遗传承人和演员们的倾情演绎中散发出生动鲜活的文化魅力。演出现场欢声笑语阵阵,众多群众观看如痴如醉,近距离的享受到“非遗大餐”。

 

 武安平调《忽听得坡前有人唤》

刘入苏   赵兰凤等

 

 武安落子《借髢髢》 周苏霞 李艳云

   武安傩戏,“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历史久远,生生不息。从夏商时期开始萌芽,适应时代演变发展,在“千年傩乡”——固义,由最原始的祭祀仪式,融合舞蹈、戏曲、民俗艺术等多元基因,衍生出娱人酬神的功能,创新传承至今,成为了武安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武安傩戏表演用的彩绘面具,古朴原始,象征着图腾崇拜、鬼神信仰,承载着百姓渴望驱瘟逐疫、祈佑避邪、追求幸福生活的最朴实的表达。武安傩戏表演中“掌竹”角色,吟诵唱词,沿袭至今成为研究戏剧发展历史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武安平调落子被称为“梨园并蒂莲”,是我市土生土长的两个地方戏曲剧种,一县两剧种全国罕见,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落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十九世纪中叶,在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先后衍生出了宁海平调、通化落子、上党落子、内黄落子等多个地方剧种。平调行当齐全,唱腔优美,表演奔放,善演大戏,多表现兴旺悲欢离合的故事;落子诙谐幽默,载歌载舞,善演家庭小戏,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革命战争时期,武安平调落子被称为“红色剧种”,在根据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建国后,武安平调落子多次进京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赏。近年来,落子小戏《送闺女》《二嘎旦还乡》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如今,武安平调落子唱响在晋冀鲁豫的广大土地上,深受人们群众喜爱。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演出旨在扩大优秀非遗文化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古老优秀的文化"活"在当下,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