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武安扛阁(武安市级)
非遗动态     加入时间:2014/6/3 15:26:48   新闻来源:admin
武安太行山区是一片孕育文化的沃土,其中扛阁以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技艺,经历数百年的洗涤风雨和冲筛,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技艺的精髓。
扛阁历史悠久在光绪年间,吸收了杂技的成分和秧歌扭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将两人上下连为一体,采取真真假假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而又惊险玄妙的艺术表演形式。扛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将形式和道具加以演变而成的。据老艺人讲清朝开始操办抬阁队。由于抬阁用人多、耗资大不适用于当时农村的经济情况,也不便于在大街小巷演出,后来开始研制扛阁的道具。他们利用熟练的打铁技术,经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终于成功研制了一副N型铁架子,使5岁的男孩牢牢的“站”在自己的上方。这一新的民间技艺诞生了。扛阁的适应性较强,除了节庆活动外,还在“土山诚会”祭祀活动中演出,深受群众爱戴。
由于它粗犷奔放,气势恢弘,独具风格,加上队形变化繁多,极具观赏性,一直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扛阁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过去表演多用于祀神和求雨。扛阁的表演艺人们也因此备受当地群众的尊敬。
扛阁表演采用打击乐队伴奏,节奏、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根据场上的表演情况随机应变表演时。8付扛阁由16人表演,8个人成人为“下扛”,8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如《七品芝麻官》中的人物形象,不时做出各种滑稽的惊险动作,场面精彩,引人入胜。扛阁则要求以“走场”为主。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只见“下扛”跨鹤登荷,飘逸潇洒,他们摆动双脚,甩动双臂,阁排八方。表演进入高潮时,可由老艺人在场外以“打口哨”的方式,以渲染气氛。
扛阁人的服装上穿黄色大襟、黄色彩裤、快靴,脖子上系一条白毛巾;小孩们穿各种戏剧服装。扛阁表演对表演者的年龄有较高的要求,以30岁-45岁之间为黄金年龄,20多岁的小伙子有力气,但耐力不好;扛上的小孩则以2-5岁为主,这样的小孩又好看体重又轻,5岁以上的就太重了,而且小孩懂事了,坐在上面就害怕。据老艺人介绍,扛阁表演最怕的就是恶劣天气,尤其是大风天气。舞起来特别吃力。正因为如此,扛阁表演对表演者的年龄有较高的要求。
逢年过节舞一舞,心情也特别愉快,尤其是村民的巴掌一响起的时候,舞得就更来劲儿了,舞完了再回家吃两大碗饺子,这个年就过得很恣儿了。有的队员在外面做生意,为了参加演出专门从外地赶回。多年来村民自已捐款购买道具衣服等必须品。近年来,扛阁这一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后继无人的现状表示担忧。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看电视、上网,谁还对这个感兴趣啊。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已离开人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有一定功底的表演艺人外出打工,参加表演活动的人员也愈来愈少,再不加以保护,扛阁这一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将面临灭绝的境地。值得庆幸的是,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各级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春天。
武安扛阁粗犷奔放,气势宏大;具有浓厚的北方民风民俗特征。表演队伍每年在民间秧歌汇演获得好评,每次都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力展示了扛阁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并在“武安土山诚会”的活动中表演,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