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武安荆编(武安市级)
非遗动态     加入时间:2014/6/3 15:28:40   新闻来源:admin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西部为山区,多出产荆条。
由于山区多出产荆条为柳编提供了料原,祖祖辈辈村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荆编这一手工技艺,成为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农用产品。
河北省太行山区盛产荆条编织品。从清代到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北各地农业生产用的各种筐、篮和盛粮食的囤圈、马车拉粪的前后车围子、耕地后耙平土地的盖(或叫耙),以及农村建房封顶用的编巴等大多是用荆条编制的。民国期间,武安年产荆条编器43万件,年产近百万件,年产15.5万件。民国24年(1935年)《三河新志》记载:夏秋之季,荆工收买荆条,编制筐、篮、筛子及各种农具,冬售各地,获利甚厚,操此业者居多。武安是太行山区荆编的传统生产县之一,其主要荆条编制品有:箩头、筐、荆圈、荆鞍子、荆箔、蒸笼、苕篱等30余种。在民国期间,山区群众以出售荆编品换回粮食、盐、火柴等生活必需品;抗日战争时期,还用荆编产品给抗日前线换回粮食、布料及部分军用物资。新中国建立后,荆编由过去零散的个体经营,改为集体经营,在柳家河乡杏民村、南北西井,寺庄乡西寺村、顿井、南北山底等村,成立了荆编专业小组。1963年8月,武安遭受百年未有的暴雨,开展的“三割”、“四编”生产自救运动,当年收割荆条70余万公斤,群众靠荆编渡过了灾年。从1952—1985年收购荆条552万公斤。
现在从事该手工技艺的越来越少,荆编技艺降要退出历史舞台,必须对此技艺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