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摆海眼
非遗动态     加入时间:2014/5/3 15:40:06   新闻来源:admin

          龙务村位于武安市西部,距城30公里,位于阳邑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全村830户,278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3090亩。
       龙务村原名河东村。据传,南北朝时,天下大乱。河东村一连三天,大雾弥漫,对面看不清人。第四天黎明时分,天空一声炸雷,李密降生于此。雾散气清。才改为“龙泓”“龙雾”。后演化为现名。
      “龙雾三天出李密”成为武安市家喻户晓的故事。
      “摆海眼”是龙务村一种独有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何时已无历史考证,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习俗从来没有断过。在古代战乱时期,“摆海眼”象征天下太平,现在象征社会和谐。活动期间,全体村民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俗表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费用则由村委会组织筹集。按龙务村当地风俗,每年正月十五开始至正月十六晚上结束。“摆海眼”这一天,村民们早晨五点半就起床准备,化好妆,穿好行头,带上道具,统一到龙务村西岗场集合。上午八点三十分,“摆海眼”活动正式开始。
        西岗场中央倒立着两个石碾滚,那是海眼的中心点,两滚相距约两米远。游转时,鞭炮齐鸣,两面道锣在前开道,舞龙队居首,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务村村名第一个字是龙,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敬仰之情,更重要的是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家家过上好日子。舞狮、竹马、旱船、跑驴、踩高跷、抬花轿、武术队、秧歌、舞蹈等其他节目依次排开。六组大鼓队穿插其中,锣鼓喧天。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这时在两碾滚之间点燃柴禾,燃放烟花爆竹,烟雾弥漫,增添节日的气氛。上千人的队伍,锣鼓喧天,一字排开,先绕场三周,然后呈蜗牛贝壳状向中心圈缩,当转至中央两石碾滚时,排头先顺绕第一个石滚,再倒绕第二个石滚,这是摆海眼的关键之处,为增加朦胧感,两碾滚上站立的人正好点燃烟花爆竹,这样人们便紧张起来,队伍里有的跑,有的跳,一不小心便闯头磕脸,不知去处,因此,村上总在队伍中间用懂行者手持指挥旗进行指挥。整个队伍中,有的向里转,有的往外转,远远望去像一片涌动的人的海洋,中心像大海里的旋涡一样,又因为中心的两个石碾滚,又像转动着的八卦图,颇为壮观。
       大约四十分钟左右,“摆海眼”活动顺利结束,文艺节目进入各个街道演出。
      下午有龙务村的歌舞团、娱乐班、军乐队到村里的舞台上演出,在关帝庙前有拔河比赛。晚上还有“转黄河”活动以及村里的文艺节目表演。村民们以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欢度元宵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务村,祖祖辈辈的“摆海眼”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显明的个性特征。游转时,以“龙”首当其中,它体现了老百姓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态,又体现了在过去农业社会中老百姓对土地的依赖,对自然环境的那种挑战精神,同时又像转动着的八卦图,也为研究古代阵法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深刻的民俗内涵和较高的民间艺术品位。
       龙务村的“摆海眼”活动一代传一代,也不知传了多少年,从过去到现在龙务村仍坚持着每逢元宵节演出活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年轻人对着古老的民俗活动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独有的民间活动,即将濒临失传,而且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亟需对“摆海眼”这项活动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挖掘,使之流传下去。
       目前“摆海眼”这项民俗活动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群众的呼吁下,在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帮助下,逐步采取了挖掘、记录整理“摆海眼”的珍贵资料,培养更多青年人参加此活动等保护措施。
        我们深信“摆海眼”这项民俗活动一定会很好的传承下去,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欢乐,也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