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武安皮影
非遗动态     加入时间:2014/6/3 15:53:54   新闻来源:admin

 

一、武安地处河北省南部,距石家庄市150公里,东邻邯郸县永年县,南与峰峰矿区、磁县等邻,西与涉县、山西省左权县接壤,北接沙河市。
西土山村地处武安市城北5公里,南临洺河,北靠山崗,西有省道邢都公路从村边经过,是西土山乡政府所在地。
全村人居5000多口,分东街、西街、北街三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7800亩,水源充足、土地辽阔、交通方便,地处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俗称人杰地灵黄金地带、文化之乡。
二、武安皮影引进年代与皮影制作
武安皮影历史悠久,据第二代传承人白安太老先生(1885年-1961年)口传,他父亲白玉老前辈引进皮影戏年代不详。
皮影道具都是班内自己制作,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驴皮或牛皮经过泡制、脱毛、刮皮、除污、拉平、凉干,得到白中透亮、柔中兼硬之效果,用铅笔在皮上勾画图案,定稿后,雕刻、刀剪共用,雕刻完后着色,订缀、装杆,一般一个皮人订2-3个杆。皮影人的结构分头部、躯干、大臂、小臂、大腿、小腿组成,各关节部位用丝线穿连一体,以便皮影人的灵活性。皮影人头部多样,躯干少点,表演时可以换头使用。
三、皮影戏表演艺术
表演皮影时,用一个1米×1.5米木制成长方形框子,订上纯白色幕布,用一个长1.5米的桌子,把幕布放在桌子上边,固定好,幕布周围用黑布遮住,观众看不到内幕为好。幕布后面吊一盏光比较哟的灯,用灯光照射幕布上的皮影道具,行成投影,演技人员在幕布上灵活有序的表演皮影,加上配音配唱,乐器伴奏,组合一体,影幕上形成动画之效果,这就是皮影戏。
表演有8-10人就可以,2-3个人在幕布上表演皮影,文武场用7-8人,这十来个人都有唱角。以前唱腔是“大邦子腔”,也就是河北邦子,后来唱豫剧、武安落子。
四、武安皮影的盛衰
皮影在清末民初和中国刚解放时期,是鼎盛时期,那时箱全靓丽、皮影道具精美、文武场乐器刘备,艺人演技精湛,唱腔悦耳,老幼共赏,深受观众好品。逢节、过会或红、白喜事,应邀在本县演出,有时也公演,也常到沙河市南半部演出。
那时常演的剧本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战黄袍妖、三打白骨精、狮驼岭、三借芭蕉扇、火云洞,“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下山、黄飞虎反五关、大破五鬼阵。还有地方小戏、回娘家、姑娘争嘴、小过年等十余部。
文革时期,皮影戏视为“四旧”,此后戏班解散,皮影和文武场乐器丢失、损坏很多,皮影艺术几乎失传。
第三代传承人冯顺成老先生,将班内所留下来的皮影保护下来,他老人家为保护几代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立了大功。
武安皮影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集体排练,班里的人员大部分出外经商、出外打工,集体排练成了难度,老艺人先后离世,传承也有难度,需要加大力度,皮影需要补充制作,文场、武场需要补充购买,资金筹集也实为困难。
五、武安皮影又要兴起
2006年,武安皮影在武安文体局的关心和指导下,第五代传承人郭喜才、白永厚、魏菊旺又把皮影班重新组织起来,班里人员虽然演技不高,但是情绪旺盛,做为武安皮影的后人,立志重整旗鼓,让皮影这项文化瑰宝重放异彩。
六、武安市皮影班传承人谱系
第一代:白 玉,男,出生不详,去世不详,文化程度不详
第二代:白安太,男,(1885-1961年)私塾老师(白玉之子)
        郭入义,男,(1908-1971年)私塾
        冯振齐,男,(1889-1959年)私塾
第三代:魏福庆 白大林 冯保全 冯治国 杨何元
冯九全 韩全成 杨本质 张振奎 冯顺成
第四代:李同顺 郭连功 杨五妮 申吉会 冯全有 张满贵
现代传承人简历(第五代传承人)
郭喜才,男,1954年,初中文化,退休职工。是第二代传承人下一代,为重新组织皮影班,不思劳苦,积极主动,起到领导作用,主要角色:表演皮影(行话叫耍杆)。
白永厚,男,1948年,初中文化,农民。是第二代传承人下二代,为重新组织皮影班,不思劳苦、积极主动,起到领导作用,主要角色:表演皮影(行话叫耍杆)。
魏菊旺,男,1962年,初中文化,农民。是第三代传承人下一代,为重新组织皮影班,不思劳苦、积极主动,起到领导作用,主要角色:表演皮影(行话叫耍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