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安傩戏“捉黄鬼”活动成功举办
动态新闻     加入时间:2017/2/12 17:30:52   新闻来源:admin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安傩戏“捉黄鬼”活动在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成功举办。傩戏是由传统的社首(社火首领)组织安排,从正月十四日开始,一直到十六日止,共三天的时间,以演出形式让村民观看。其演出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共参演角色600余人,加上辅助人员,共约1200余人,其规模和阵容有宋代宫廷大傩遗风。

  活动议程由请神、祀神到捉黄鬼、审黄鬼、惩罚黄鬼大抽肠等,其中还有娱神的各班文艺团队配合演出。之前把各路神灵请到村里敬奉起来之后,然后去村里捉黄鬼,黄鬼即是整个邪恶势力的代表,即瘟疫、旱魔、洪涝、虫害自然灾害和忤逆不孝、欺压良善的恶徒小人等。抓住了黄鬼就要依靠神明来惩除,整个过程既神秘恐怖、又轰轰烈烈,有夜间进行,有白天演出。通过对黄鬼的极刑惩处,来表现村民战胜自然灾害,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蓄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此次演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请神、迎神、祭神、送神等。其中面具角色,原始古朴,20多个面具角色主要有城隍、财神、土地、四值、四尉等,既是队戏剧目中的角色,又是村民请来的各路神灵,从面具造型到队戏内容、形式都具有原始古朴的特色。娱神娱人节目有队戏、赛戏、龙灯、狮子舞、花车、旱船、竹马、帏子、武术等多种形式,以其恢弘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当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观赏。

   武安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迎神、祭祀、傩仪、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为一炉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体现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社会安宁的良好愿望,并对人们进行敬老爱幼的道德教化,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习俗和社会生活,对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发生、发展和类型,提供了活的例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也打破了“黄河以北无傩戏”的论断。

 

 

 

  武安傩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中国傩戏研究会联合8个部门,在武安举办了“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国际观摩与艺术研讨会”,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观摩了演出。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台湾三立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先后对武安傩戏进行了拍摄和报导。

  2006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摄影:刘军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