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非遗度佳节 乐享武安城
动态新闻     加入时间:2019/2/18 9:32:51   新闻来源:admin

     非遗是我们人类文明的瑰宝。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武安是全国著名的千年古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鲁三省交界地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灿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犹如一座富裕的矿藏,充实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

   “两节”期间,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市文化馆以“乐享河北·非遗遇上春节”为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道。

赛戏进京

    2月8日(正月初四),市文化馆带领大同镇东通乐村武安赛戏表演团队赴京参加“京东文化庙会暨第三届平谷文化庙会”,演员们演绎传统剧目《大国称》并获圆满成功。此次演出活动,促进京津冀文化交流,坚守非遗根脉,传播武安神韵,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文化大集

     2月17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旅局承办,市文化馆、市平调落子剧团协办的“乐享河北•非遗遇上春节”2019年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武安市文化大集活动在市文体中心观景台举行。魏雪生、强延峰、路铭、邢乃玉、韩保魁等四套班子领导及邯郸市大督查第一督查组组长陈永朝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融合惠民文艺演出、非遗产品展示、非遗文化展览为一体,为全市人民献上一道神秘的文化盛宴,展现了武安非遗的独特魅力,营造了浓厚的年味氛围。

传统节日习俗展

    2月16日——3月6日,由市文广旅局主办,市文化馆、市磁山博物馆、市花卉古玩城共同承办的“传统中国年——武安市节日习俗文化展”在武安市花卉古玩城举办。此次展览包括熟悉的传统节日和深受群众喜爱的习俗活动,体现了武安历史文化风貌,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

    春节期间,武安市文化馆组织了大型非遗原生地演出活动。村村欢度春节,乡乡隆重会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演出活动形式多样、丰富精彩,包括“武安平调落子”惠民专场演出、“武安傩戏”、“武安赛戏”、“城隍祭仪”、“武安灯谜”、“黄河灯阵”、白府“拉死鬼”、康宿村“请城隍”、“后土圣母出巡”、“抬黑龙爷”、“打梨花”、“转海眼”、“琅矿活帏子”、梁市赛戏等。

武安平调落子

      2月7日—22日,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分别在武安磁山二街剧场、午汲镇格村、阳邑西街等地演出共26场,观看演出的群众有15000余人次,演绎了平调《宋宫奇冤》《少国公》《灯棚会》《徐策跑城》《柴郡主挂帅》《铡赵王》、落子《吕蒙正赶斋》《桃花庵》等经典剧目。熟悉悦耳的乡音唱腔、动听的旋律和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两个剧种的总称,抗战时期,平调落子被称为“红色剧种”,深受根据地军民喜爱;建国后,多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赏。2006年,武安平调落子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武安傩戏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在冶陶镇固义村傩文化活动中心演出“武安傩戏”经典剧目《白眉三郎点鬼兵》、《吊黑虎》。2月17日上午,武安傩戏《捉黄鬼》在文体中心观景台参加文化大集活动,并在武安市体育中心足球场作为冶陶镇代表节目参加民间花会调演。武安傩戏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武安傩戏历史久远,是集迎神、祭祀、傩仪、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为一炉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演员戴面具表演,动作简单程式化,没有唱腔,配合方言独白来演绎故事角色。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习俗,并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体现了人们祈求年年五谷丰登、社会安宁祥和的良好愿望。

 武安赛戏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武安赛戏”在大同镇东通乐村举办3场演出,上演了《八仙祝寿》《吊黑虎》《吊掠马》剧目。“武安赛戏” 属傩文化范畴,源于古代祭神赛社活动,世代传承于大同镇东通乐村庞氏家族,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数百年传承,现存赛戏都本有三十多部,现存面具50多副。赛戏剧中人物多为男性扮演,整个剧本没有唱腔,靠演员用带有地方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戏剧台步和舞蹈也较简单而程式化。东通乐村村民信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敬奉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的美好愿望。

 

  城隍祭仪

      2月17日(正月十三)上午,由市文广旅局主办、市文物保管所和市文化馆协办的“城隍祭仪”活动成功举办。“城隍祭仪”是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主要体现城隍出巡、视察民情、体察民意、与民同乐的情形。武安城隍活动始于清代早中期,传承至今并完整保留下来的城隍文化只剩下正月十三的非遗项目“城隍祭仪”活动。百姓抬着城隍巡游城池四方,祈求城隍给人民带来风调雨顺。来自全市数十支文艺演出队伍在沿途街道进行高翘、竹马、武术、耍龙、舞狮、威风锣鼓、大秧歌、抬阁、灯车等多种形式盛大表演。此次活动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城隍文化,领略非遗魅力,提倡正义、反对邪恶,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

 

 武安灯谜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至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六)由市文广旅局主办,市图书馆承办,武安市灯谜协会、武安之窗协办的武安市第十四届灯谜一条街在西岭湖公园东街举行。元宵节当天还举办“建国七十周年”灯谜擂台赛。灯谜爱好者竞相猜测谜底,现场热情高涨,文化气息浓郁。猜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游戏,文明高雅,曲折别致,是元宵佳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武安方言称之为“说事儿”或“破闷儿”、“破谜儿”。武安灯谜具有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武安灯谜的谐音特征最为突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甚至有的谜语还需依照武安本地土话读音方能扣合。灯谜一条街,共展出灯谜5000余条及主题谜,吸引了2万余市民参与,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建设书香武安增砖添瓦。

 

康宿请城隍

      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至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九)北安乐乡康宿村举办大型民俗活动“请城隍”,全村2000多户6000多人参与其中。康宿村“请城隍”起源于明代,世代传承至今,以其规模宏大、仪式完整而成为武安社火的典型代表之一。康宿村的社火活动历时3天,活动程序严谨,分为请神、安神、请土地、迎城隍、祝酒取水、迎贡等,村里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及演艺队伍参与活动中,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活动的核心目的是祈福祈愿,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抬黑龙爷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至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六),在活水乡长寿村举行“抬黑龙爷”活动。“抬黑龙爷”民俗在长寿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当地村民信奉黑龙爷,在“洺寿源”泉眼旁边修建黑龙庙,敬奉黑龙神至今。长寿村“抬黑龙爷”民俗活动,主要包括“清道”“搭神棚”“请神”“巡游”“送神”五个环节。全体村民参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2016年评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后土圣母出巡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三),在阳邑镇柏林村隆重举行“后土圣母出巡”大型民俗活动。后土圣母出巡民俗活动是围绕后土祠、后土行宫的祀典活动所开展的重要祭奠活动。后土之神源于古人对自然和女性的崇拜,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柏林村祭祀后土活动自元末开始,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后期至文革前中断,2010年祭祀活动正式重新恢复。后土祠位于村北碧霄山,与之遥相呼应的村内后土行宫。每年举办唱大戏、点灯山、放烟火、放溜、过庙会等庆祝活动。此活动体现圣母体察民情、与民同乐,旨在营造一种威严、神圣的气氛,威慑各种私心邪恶念头的产生,教育道化人们,构建正能量社会。

黄河灯阵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七),骈山举办“黄河灯阵”活动,活动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近10000余人参加活动,祈福健康平安、热闹非凡。骈山“黄河灯阵”,俗称“转黄河”,从明朝开始沿袭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特别是“九曲黄河阵”,是此民俗活动的重头戏。每到正月十七,全村人人出动,白天赛戏、抬桌游街,表演节目自娱自乐。晚上,各表演社班装扮整齐,走街串巷进行舞龙、旱船、竹马、跑驴、秧歌队等民间花会表演。全村人燃起巨大的篝火、燃放烟火、放孔明灯,载歌载舞绕阵而行。以此来祈求村里来年的好运和幸福安康。 2013年骈山“黄河灯阵”被评定为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转海眼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至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六)阳邑镇龙务村举办大型民俗活动邯郸市级非遗项目“转海眼”。“转海眼”是龙务村独有的特色民俗活动。每逢元宵节到来之际,全村男女老少浓妆艳抹齐上阵,舞龙、舞狮、武术、舞蹈、旱船、跑驴、二鬼摔跤、小品等节目精彩纷呈。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和村民们齐聚打谷场,参加转海眼活动。场中央倒立着两个石碾滚,那是“海眼”的中心点,两滚相距约两米远,人们游转时跟着“指挥官”从一个方向进去,从另一个方向出来,绕着两个石碾游转,从空中看,整个队伍呈八卦图阵,远远望去像一片涌动的人的海洋,颇为壮观。上千人的队伍,人们奔跑着、欢笑着,在这古老、神秘又热闹喜庆的传统节目里,祈求天下太平,家家过上好日子。

 

 梁市赛戏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在贺进镇梁市村举办赛戏演出2场,上演了《千秋岭》剧目。“梁市赛戏”属于一种祭神赛社活动,诞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久远。梁市赛戏表演时,道白配有地方方言,念中有腔,戏装道具简单朴实、演出时以大鼓、大镲、马锣打击乐器伴奏,表演粗犷。该村村民有信奉马王爷的习俗,每年举行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安康。 

 

  琅矿活帷子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省级非遗项目“琅矿活帏子”在琅矿村隆重举行。琅矿活帷子戏传说在冀南远近闻名,是元朝末年就传入了琅矿村,活帷子原是当地请神祭祀中的一项表演形式,后来演变为民间花会,成为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帷子杆有三四个活动的铁环,演员手擎帷子杆,队伍队形变换迅速、整齐,在或走、或跑、或踏、或跳动作表演中上下抖动铁环,发出节奏美妙的响声。琅矿帷子戏模仿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经过不断的提炼、加工、充实、改进、完善、日臻成熟,现整理创造出队形变换十种套路。每年春节琅矿村都会组织演出活帷子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2012年被评定为第四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白府拉死鬼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七),在邑城镇白府村隆重举行“拉死鬼”活动。拉死鬼属于乡傩,是一种迎神驱鬼的民俗活动,流传在邑城镇白府村数百年有余。正月十七晚上村里举行拉死鬼活动,防止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施法作祟,伤及无辜,家家点火驱邪,把死鬼拉出去烧掉,祈祷来年吉祥平安。参加“拉死鬼”演出的有灯笼队、锣鼓队、扁担官、鬼差、死鬼、路神等,整个村子家家点火,户户掌灯,大人找鬼、驱鬼,小儿追逐打闹,全村灯火通天,好不热闹。这场迎神驱邪的狂欢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先人的虔诚祝福和祈祷。

 

 民间花会

      2月17日上午(农历正月十三),武安市民间花会调演在武安市体育场精彩上演。现场3000名演员精神抖擞,2万个座位座无虚席,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元宵节期间,高跷、竹马、旱船、舞龙舞狮、大鼓秧歌、跑驴……这些精彩纷呈、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在全市502个村同时上演,乡乡有会演,村村闹元宵,非遗嗨翻了武安城。

 

      通过一系列非遗展演活动,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对我市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觉性,更好地推动我市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